邀請香港本地6隊有代表性的客家麒麟隊伍,及3隊客家貔貅隊伍,參與匯演,每隊10至12人。表演形式以傳統麒麟舞﹑貔貅舞的技術要求為原則,每隊演出以20分鐘為限。
另外同時邀請香港本地不同客家功夫的傳人同場表演,功夫表演於麒麟匯演中穿插,含白眉、龍形、東江周家螳螂、鐵牛螳螂、江西竹林寺螳螂、朱家螳螂、刁家教、李家拳等。
客家功夫與麒麟
客家文化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廣東文化的重要支流。客家人非常團結合作,在中國大陸多居於閩粵贛地區,故有濃厚的丘陵文化,客家人也被稱為「丘陵上的民族」。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因此亦有「東方吉普賽人」之稱。
客家麒麟
麒麟形象已有2500年的歷史,最初是一種圖騰、一種信仰。麒麟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吉祥仁獸,早在周代就與龍、鳳、龜並稱“四靈”,且列“四靈”之首,象徵著祥瑞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客家人視麒麟爲吉祥物,麒麟舞是客家人從北方帶到南方來的一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以鑼鼓加嗩呐爲伴奏,具有長江北部地區花會的風格,與廣東嶺南音樂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傳的藝術文化。舞麒麟集歌、舞、樂於一體,所舞麒麟的骨架用竹篾扎成,皮用各式彩布做成。分成頭、尾兩截,中間穿孔,舞者站在穿孔處將麒麟繫在身上,在春節期間,入村上街挨家逐戶恭賀新年。
現時西貢坑口客家麒麟舞已於2014年成功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然而實際上香港客家麒麟的傳承分布非常廣,例如新界多個地區的客家村落都有上百年的舞麒麟傳統,例如沙頭角上禾坑村、沙田排頭村、大埔汀角村﹑深井村﹑筲箕灣南安坊村等,只是在傳承上越來越少人學習,有面臨消失的趨勢,因此希望通過是次活動吸引更多年青人參與學習及傳承這項中國傳統文化,亦可以更好地保育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客家功夫
客家人在香港至今有約三百年的歷史。這批數以萬計的客家人,在香港建立了400多條村落,並很好地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及生活習慣,包括內容豐富的客家功夫。
在香港客家村中從事客家麒麟的傳人中,基本上都有練習功夫的習慣。過去幾十年,每當客家麒麟出棚,同時會進行稱為練盤樁(連盤樁)的功夫表演,這項習俗類似福建及台灣的宋江陣(宋江仔)。以技術而言,客家功夫與客家舞麒麟的基本功有很大程度的共通點,如打八字、潑清風、行麒麟步等。
日期: | 21/10/2018 |
時間: | 中午12時至下午6時 |
地點: | 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廣場 |